阅读本文前,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,这样才能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。虽然作者的收入微薄,但为了让大家能继续阅读更多优质内容,文章中插入了短短5秒的广告,观看广告后即可继续阅读全文,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!您对我的理解和支持,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,我会努力为您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文章。
朱安,是一位平凡的女性,原本她应该拥有一个普通的、安稳的生活。然而,命运让她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。她的丈夫,鲁迅,成为了文学巨匠,广为人知,然而,朱安并不渴望这种过多的关注。她的心中,只希望与丈夫过着和睦的夫妻生活,家庭安定。然而,现实却是,越是简单的愿望,越是难以实现。朱安一生都未能得到丈夫的深情厚爱,而她则在孤独和失落中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,陪伴她的只有一位日渐衰老的婆婆和一间空荡的屋子。
展开剩余84%鲁迅与朱安的婚姻,无疑是一段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。这段悲剧的背后,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:从包办婚姻的爱情缺失,到旧式思想和新兴思想的激烈碰撞,再到鲁迅个人的抗拒。然而,或许有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,那便是朱安自己,亲手将这段婚姻的希望埋葬。
鲁迅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,家族中长辈声望显赫,祖父曾任翰林,父亲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。鲁迅的父亲虽年纪不轻,但依靠家族积累的财富,过得悠然自得。然而,一场意外的灾难,迅速摧毁了这一切。1893年,鲁迅的祖父因卷入科场贿赂案被捕入狱,整个家族的经济支柱瞬间崩塌。为了救祖父,鲁迅一家每年秋天都需要卖田借债,勉力维持家中的生计。
但厄运并没有就此停息。祖父入狱的第二年,鲁迅的父亲因病去世,家族中的男性支柱相继离世,家中重担落到了母亲身上。那个年代,女性无法独自养家生存,家中的土地成为了唯一的经济来源。鲁迅曾提到,周家原有四五十亩水田,但父亲去世后,土地几乎被卖光了。更令家庭雪上加霜的是,鲁迅的四弟夭折,母亲的精神也因此崩溃。
就在家道中落之际,鲁迅的远房亲戚介绍了一门亲事,那就是朱安。朱安出身于一个相对较为普通的家庭,但由于鲁迅作为家中长子到了成婚的年龄,他的母亲决定为儿子做主,安排了这门婚事。然而,婚约在签订后整整七年内,周家始终未作任何安排。这段婚姻的迟迟未定,源于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,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愿意接受这门婚事。
鲁迅曾写信让母亲退婚,甚至建议朱安另寻良缘。然而,周母坚决不同意,她回信表示,婚事是她亲自促成的,不能轻易退掉,否则对姑娘的名声不好。最终,鲁迅提出让朱安放脚、进学堂,然而朱家却坚决反对,“脚已经放不大了,妇女读书不太好,更不愿进学堂。”这番话彻底让鲁迅放弃了对这段婚姻的期望。
这场婚姻的真正破裂,正是因为朱家无法接受现代思想和进步的理念。鲁迅的个性和思想注定无法和传统的旧式家庭相容。如果朱家能更开放一些,接受教育与现代观念,这段婚姻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。遗憾的是,封建思想深深束缚着朱家,也让朱安一生未能真正拥有属于她的幸福。
尽管鲁迅对朱安从未有过深厚的感情,但他并未像外界所传言的那样对朱安有敌意。事实上,鲁迅对朱安始终保持一种平静的态度。在1912年,鲁迅因应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工作,为了照顾母亲,他卖掉了家中的老宅,搬到了八道湾的新房,并将母亲和朱安一同接到北京居住。尽管如此,两人即便住在同一屋檐下,也始终形同陌路。七年间,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交流,生活平淡到几乎没有对话。
1926年,鲁迅南下后再未回到八道湾。至此,夫妻俩再也未曾相见。至于鲁迅为何没有与朱安离婚,或许他心中有所顾虑,认为如果与朱安离婚,她在当时的社会中可能难以生存,因此他选择了默默忍耐。
然而,朱安的感情却深沉如海。鲁迅去世后,朱安竭尽全力保护着鲁迅的遗稿,尽管自己生活困苦,她依然拒绝出售鲁迅的文稿给任何人。她无私的感情,也让她能够宽容地接纳许广平和她的孩子。周海婴回忆,鲁迅去世后,朱安还曾通过信件邀请许广平母子一同到北京与她同住,并表示会为他们安排一个清幽的住所。尽管这个提议未能实现,但通过这封信可以看出,朱安虽然学识不高,但她心地善良,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。
在鲁迅去世后,朱安与许广平保持着长时间的通信。她关心许广平母子,尤其关心周海婴的健康。每当听说周海婴生病时,她便托人写信表示关心。虽然朱安生活困苦,但她依然为许广平和周海婴提供帮助,表达了她对他们的深情厚意。
然而,朱安的一生始终未能获得幸福。直到1947年,她自觉时日不多,给许广平写了最后一封信,要求以旧式的方式安葬自己,并希望死后与鲁迅合葬。尽管许广平最终没有按朱安的要求将她与鲁迅合葬,但在经济困境中,她尽力安排了朱安的葬礼。遗憾的是,朱安的墓地最终被破坏,遗体也无从寻觅,至今仍没有人知晓她的最终归宿。
朱安的一生,充满了遗憾。她虽是鲁迅唯一的法律妻子,但始终未能得到丈夫的爱。若她能像鲁迅所建议的那样,突破传统束缚,接受教育与新思想,或许她的生活会有所不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门户公司官网,配资炒股配资平台,长红典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